作者: 來源: 長江日報 日期: 2016-01-06
日前,市委十二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未來5年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重要時期,是武漢城市功能品質能否脫胎換骨、城市特色能否充分彰顯、城市發展方式能否轉變的關鍵5年。
這5年,將是城市骨架性設施建設基本定型之時。市政設計院道路交通研究室工程師吳丹稱,北、上、廣、深通過基礎設施超常規投資,迅速建成高水平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奠定現代化大都市框架體系。武漢瞄準國家中心城市目標,未來更需要加快建成高效、安全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
到2020年,我市地鐵通車里程將達到400公里,全市“五環十八射”快速路網體系要基本建成,邁入全球地鐵城市先進行列,超大城市交通骨架基本形成。吳丹認為,城市框架定型之時,城市品質要同步提升,未來5年是城市建設更注重功能與品質并重的5年。
“十二五”期間,我市已在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上做了諸多努力。中心城區“三環十三射”快速路網體系基本建成,打造了一批生態名片,建成綠道800公里,市民在家門口親近、享受大自然,正在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要優化提升城市生態品質,加快構建“兩軸五環、六楔多廊、藍綠織城”的城市生態格局,建立由中心城區通向外圍“1+8”城市圈的6大生態綠楔;實施“藍網工程”、“綠網工程”,打造主城40個湖泊公園,展開100公里兩江江灘生態客廳,建設新城6大郊野公園集群,打通全市1300公里綠道等,變被動保護為主動實施。
“‘十二五’期間我市經濟指標在全國名列前茅,但城市品質提升還有更多空間。”市規劃院一位規劃師稱,放眼上海、杭州等城市,郊野主題公園興起,生態環境引發產業化升級。武漢自然資源稟賦豐富,用生態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大有可為。
該規劃師表示,通過劃定全市域范圍基本生態控制線,保護城市周邊主要的山水資源,防止城市“攤大餅”無序蔓延,這是對城市生態主動作為的第一步,但如何營造“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生態格局,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姚崇懷認為,城市品質的升級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用綠地優勢來減排,用生態廊道來減慢,用優美的生態凸顯生活品質。具體而言,可以探索生態保護與現代都市農業、旅游度假、文化休閑、體育運動的復合化發展,形成山、水、綠交融的生態空間,提升武漢市環境品質。
時間已經緊迫。姚崇懷說,城市基礎設施大規模更新的時間段是有限的,大建設要與高品質同步,如果等到城市整體框架基本定型后再做探索,就為時已晚。(記者 王亞欣)
綠楔并不限定發展
未來5年對于最終形成“1+6”城市空間格局,十分關鍵。武漢市規劃院規劃師林建偉稱,固化“1+6”城市空間格局,要破除保護生態就是限制發展的概念,用生態建設,轉變產業結構來防止“攤大餅”。
林建偉稱,城市空間格局不是停留在規劃紙上,而是在一系列嚴格措施下加以落實。通過劃定全市域范圍基本生態控制線,保護城市周邊主要的山水資源,防止城市“攤大餅”無序蔓延,建立由中心城區通向外圍“1+8”城市圈的6大生態綠楔,降低中心城區熱島效應和霧霾。
今年,首個綠楔保護規劃率先出臺,將對府河進行生態性建設。林建偉分析道,這將給大家樹立一種觀點,保護并非限定發展,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通過調整產業布局,以生態建設的方式促進生態保護,爭取在6大綠楔中形成風景旅游、休閑游憩與都市農業相結合的濕地公園、賞花公園、都市農業園等多類郊野公園。
未來5年,武漢將通過建設新城6大郊野公園集群(包括生態旅游綜合體)、串聯三環線生態帶“1環33珠”、打通全市1300公里綠道等,來實現生態控制區功能化,變被動保護為主動實施。(記者王亞欣 通訊員嚴晗)
武漢交通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朱宏偉:盡快把高鐵開到機場去
近年來武漢搶抓“高鐵熱”機遇,本世紀初開始實施的《武漢鐵路樞紐總圖規劃》中的大通道、客貨運系統和20多個鐵路重大項目全部實現,已形成以武漢為中心、覆蓋省內300公里范圍和至中部省會城市2小時左右、至全國50多個大中城市5小時的快速客運交通圈。
但武漢交通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朱宏偉認為,取得的成果固然可喜,武漢也要有危機感。目前武漢時速達350公里的高鐵線路只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京廣高鐵,連通東西方向的滬漢蓉快速客運通道時速僅200公里。此外,武漢至膠州半島方向列車也時速較慢,至西北的西安要從鄭州經過,至東南武夷山甚至還要到合肥轉車,至西南的昆明還沒有高鐵動車。
再看其他中部城市也正在積極構建高鐵“米”字網,長沙、鄭州不但有南北向的京廣高鐵經過,長沙還有時速350公里的滬昆高鐵經過,鄭州至徐州東西向的高鐵也正在建設中。
“鐵路建設拉出了全國交通的骨架,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講,一個城市高鐵發展得如何,決定了其在此區域乃至全國的地位。”朱宏偉說,武漢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應當承擔起全國綜合交通樞紐的責任,面對其他城市的激烈競爭,要想鞏固乃至提升武漢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就必須使高鐵大通道更為通暢,形成更完備的“米”字形大通道格局,構建全國高鐵“天元”。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武漢將著力構建沿江高速鐵路,強化武漢鐵路大通道往西北、東南、東北、西南等方向的能力,使目前6個方向能力擴展至12個方向,基本建成全國性鐵路路網中心,促使武漢以鐵路為骨干的交通樞紐功能更加匹配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要求。
朱宏偉建議,無論是貨運還是客運都要積極發展多式聯運,特別是應盡快讓高鐵連通機場,促使更多外地旅客來漢進行空鐵換乘,這樣才能凸顯出中部門戶地位。(記者鞠頔 通訊員呂作武)
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副院長孟建軍:江邊要讓人慢得下來
“‘十三五’期間,我市提出提升城市生態品質、打造濱江濱湖生態景觀,這一做法本質是將公共資源還給市民,給大家提供慢生活的休閑空間,這是國內外一線城市的普遍做法,也已經取得了廣泛共識。”昨日,市城市防洪勘測設計院副院長孟建軍說,“武漢在中心城區未來需要更多的公園和綠道,方便市民更便捷到達其中?!?/span>
孟建軍說,縱觀國內一線城市,上海是將濱江資源利用得最好的地方,當地以黃浦江兩岸的近現代和當代建筑為映襯,將大上海的氣勢展示出來,同時沿江有大量供游人休閑的設施,讓人愿意親水、近水。蘇州則是圍繞金雞湖打造景區,把濱湖資源發揮到極致,形成了文化會展區、時尚購物區、休閑美食區、城市觀光區、中央水景區五大功能區。
“武漢江、湖資源兼備,市民可以就近徜徉在其間。近些年全市重點打造的青山江灘和后官湖綠道等,和已經開工的東湖綠道以及墨水湖公園等,甚至是‘三線一路’規劃,都是圍繞如何讓市民共享江、湖資源而進行的努力。”孟建軍認為,和上海、蘇州等城市相比,武漢應當學習這些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和保護的理念,同時隨著政府財力的提升,不斷增加生態景觀產品的供應量,引導全社會綠色發展的意識。(記者張晟)
國資委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博士呂漢陽:建“智慧城市”應讓市民說話
“全國有大量城市提出發展‘智慧城市’,政府的投入總是有限的,應重點突破,而不是貪大求全?!眹Y委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呂漢陽博士表示。
呂漢陽認為,“智慧城市”的內涵,是通過數字化與信息化,推動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和城市管理創新,解決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人口集聚、公共安全監管難度大等“城市病”。
2015年,武漢相繼建成“云端武漢”政務云(數據)中心、電子市民中心、市民“一卡通”等一批重點信息化項目。制定了《武漢市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從體制層面破冰,打破信息孤島,開創全國電子政務建設之先河。同時,以財稅、交通、商事、科教等領域為重點,建成全國政務數據開放最多、應用最全的市政府公開數據網,武漢也再次獲評全國“智慧城市產業領軍城市”稱號。
下一步,武漢還將全面推進智能建筑、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環保等相關產業創新,實現本市互聯網與其他產業深度整合發展與全球同步。
呂漢陽表示,作為“智慧城市”的最終使用者,民眾應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享有更多話語權,而不只是政府和企業唱“獨角戲”,在項目立項時,應該提供更多的市民參與的渠道,從市民體驗中收集更多意見和建議,讓“智慧城市”的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 (記者康鵬)
武漢市作協主席李修文:用作品講好“武漢故事”
“作為生活在武漢的寫作者,我們應該根植于沸騰的現實生活,創作出一批有體量、有質量的文化產品,讓‘武漢故事’深入人心。”昨日,市作協主席李修文說。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塑造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影響力的關鍵。我市提出,未來5年,文化建設要虛功實做、內外兼修,要實施“武漢作品鍛造工程”,讓武漢故事深入人心。
李修文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創作上的好時代,身邊每天都在發生各式各樣的變化,這可以說是一個故事社會,如何講好這些故事,是一座城市、每個作家都應該思考的。”
如何通過作品講好“武漢故事”,李修文認為需要兩方面協同努力:一是整個社會系統的配合與組織運作,比如武漢作家們近年來廣泛參與了《武漢印象》編撰、《雕塑大武漢》報告文學叢書編寫等;二是文藝創作者的個人認識與抱負,比如繼續組織更多作家到基層掛職,感受火熱、真實的武漢生活,創作出一批反映“武漢故事”的長篇小說,甚至將它們拍成能夠在全國熱播的電視劇。
李修文也坦陳,目前講述“武漢故事”的文藝作品數量還不夠多,特別是能產生全國影響的精品少見?!拔膶W創作一定要拒絕唯市場化,但是我們的文學作品應該經得起市場檢驗,能讓普通讀者、觀眾喜聞樂見。我們的城市生活充滿魅力,只有堅持選擇優勢題材,將它打造成真正的精品,才能讓‘武漢故事’茁壯生長出來?!崩钚尬谋硎尽?(記者歐陽春艷)
五環十八射
“十三五”期間,武漢市域交通要加密城市環線之間的快速路網,到2020年將形成“五環十八射”高速公路路網,即武漢市域范圍的出城快速路將達到18條。
“五環”即內環、二環、三環、四環和外環。
“十八射”具體為江北快速路、武英高速、武麻高速、岱黃高速、機場高速、機場二通道、長豐大道高架接硚孝高速、東西湖大道接107國道、漢蔡高速、東風大道高架接318國道、武監接漢洪高速、青鄭高速、武紙公路、武鄂高速、武黃高速、高新大道、鳳蓮大道(鳳凰山—光谷大道)、白沙洲大道接107國道咸寧段。
目前,“十八射”中大部分已建成通車,而機場高速正在進行改線施工,江北快速路目前僅開通新洲段,硚孝高速武漢段正在加快建設。而五條環線中,也僅剩四環線正在建設中。(記者韓瑋)
綠網
未來5年,規劃建設綠道1300公里,構建郊野—城區—社區三級綠道網絡,推進綠道環湖、沿江、臨街、繞山、穿城,形成覆蓋三鎮、串聯主城和新城主要區域的綠道系統,將東湖綠道打造成世界級綠道;集中建設一批郊野公園、街心公園、城市林蔭道、立體綠化帶等,通過綠道連接成網,讓綠色成為城市的底色。
“十三五”期間,將加強兩江四岸的綠色風光帶建設。推進“縱軸”諶家磯、楊泗港等地區共11公里長江江灘公園,以及“橫軸”漢江灣地區5公里漢江江灘公園等工程建設,延伸兩江四岸綠化岸線接駁至三環線城市生態帶;依托漢正街改造工程啟動南岸嘴景區新建以及龜山景區改造項目,為城區居民提供休憩游樂的空間和觀賞兩江風光的窗口。
打通長春觀—洪山—珞珈山的綠化通廊,擴大山體公園周邊綠化開敞面,形成從蛇山公園經洪山、珞珈山連接至楓都山的東西向山系串珠綠廊。(記者王亞欣 通訊員趙旋 饒慧玲)
藍網
未來5年,我市將全力彰顯濱江濱湖生態特色,實施“藍網工程”。嚴格落實166個湖泊“三線一路”保護規劃,全面鎖定全市166個湖泊“藍線”。實現城區湖泊全面截污、水質全面好轉、環湖路全面打通、湖泊公園全面建成。
2016年中心城區湖泊排污口全面截污,重點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5%,加快新城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金口、武湖、軍山等16處污水處理系統。實施南湖、墨水湖、楊春湖、梁子湖、湯遜湖等水環境綜合整治,繼續推進大東湖等生態水網建設。
加快推進兩江四岸環境建設,建成百里濱江畫廊。從今年起,我市還將不斷延伸“兩江四岸”濱水生態長廊,到“十三五”末,全市新增江灘30公里,推進全域生態水網構建工程,實現江湖相濟、湖網相連。(記者張晟)
超算中心
市網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正在籌劃建設超算中心。
云計算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通過共享軟硬件資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計算能力給計算機和其他設備。而超級計算機作為云計算的強大基礎設施,可以對外提供千萬億次的計算服務。高性能計算不工作,設備空閑時,超算中心就利用這一空當從事云計算服務。超算中心的云服務是在高性能服務器實現的,因此計算能力和速度很強,輸出的云服務也更高效。
超級計算可承擔各種大規??茖W計算和工程計算任務,同時,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也可為社會提供云計算服務,是解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防建設等領域一系列重大挑戰的重要手段,已成為世界各國爭奪的一個戰略制高點。目前,上海、廣州、深圳、天津等城市均建有超算中心。(記者康鵬)